Vikas Swarup - Six Suspects
有一句話叫作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我不是遵循此道的人。
畢竟現下市場上的書太多,還要再加上一些舊的經典,
必須忍痛有個有效率的割舍方法。
就像是某些大企業聘請人,也先要求Second Upper,
不是因為成績不好的人就不是人才,而是不得已。
書本卻就沒有像CGPA那樣的制度。
當然網上也有書評,還有一些書局的暢銷數據。
而這些年來不知是出于流行還是什么的,
所謂的“暢銷書”越來越多,莫不是愛書,買書的人越來越多?
久了,讓人有點煩厭,變成現在每每我看到一本封面上自喻為“暢銷”的書時,
眼睛和大腦會自動過濾掉該書。
當然這樣令我也錯過了一些好書,像是“達文西密碼”,和“天使與魔鬼”那樣,
我就沒有看過。(當然另一個原因是我鮮少會看小說)
撐著這段空檔,看了些書。
其中的一本就是本欄的標題 - 《六個嫌疑犯》
封面上的副題是
“生命的終結絕不平等,在這個充滿荒謬,淚水與真情的國度,就算是謀殺案,也有階級之分!”
副題顯然是作者要在本書中,達到的境界。
《六個嫌疑犯》的書名非常切題,因此書的主體,并不是該起謀殺案。
而是該六名嫌疑犯各自的人生。
這六名原該互不相干,南轅北轍,甚至六個極端的人們,
卻被死者所聯系了起來,故事中也不難發現這途中各個角色的互動,以及如何影響各自的人生。
《六個嫌疑犯》是七個第一人稱的故事,或許更多(七個是個人看法上的整理)。
因此絕對可以看作是七個獨立的故事。
但,如果把它們看作七個獨立的故事,那我將只看到七個典型的夸張電影劇情,(當中簡直是寶萊塢影片)
這些故事雖然不至于匪夷所思,但也足夠讓我評斷為:
“能夠發生在地球上的事情都發生了。”
最后當這七個夸張到離譜的故事鏈接在一起的時候,雖然是更嚴重的夸張,
給人的感覺卻相反了:正因為整個故事里每一個人的經歷都如此的不令人所接受,才令人感嘆這故事中一直所強調的,不令人所接受,非正義的情節得以發生,也才造就了這更令人感嘆,無奈的結局。最后事實也是一樣的不為人所知道,但身處世界以外的我,卻接受了;相反地卻不接受之前那個不得到伸張的正義,再一次沖擊了這個迷思。
而作者因人而異的記敘寫作手法也相當有趣。
這點上有非常好的理由,因為主線故事中的第一人稱是一個專欄記者。
因此對于六位嫌疑犯的資料搜集上,這樣能夠體現出猶如第一手資料的真實性。
亦同時更能表現出各人物獨有的生活特質。
-當中 退休貪官庫馬,手機慣竊穆納,美國公民佩吉,原住民艾可提 還是用了第一人稱故事記敘體
(因為主角在他們拘留期間是可能與他們交談的);
-但女星莎柏南卻大部分用了日記的形式(因為她有寫日記的習慣);
-而大權在握的內案部長,死者的父親卻用了電話對白形式,這則是因為他的電話錄音全被政敵所竊聽并錄制。
-也不少用了新聞播報,專欄,公開信等形式。使得這本書的表現手法非常豐富以及具體。=)
-最后幾章章節空白間僅有引用的quote非常有意思,也和故事配合得非常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