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時間消逝嘅感慨,唔會少。
年輕時先生教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當時教科書只教落呢比喻時間嘅寶貴過黃金,一旦過去就贖唔返嚟。
而家睇返呢句說話,反而有啲酸酸嘅感覺。
我唔知當年作者寫下呢句說話嘅時候,有無國際金價,有無經濟指數。
如果真係咁想買,又點會只用一寸嚟買,買唔到就罷就?
引人遐想,係咪十寸金就買得返啲時間呢?
另外一寸光陰,係咪用滴水漏斗滴完,用把尺去度呢?定係沙煲咁大嘅桶呢?
林夕下面呢句可能更加易明:
“你獻出了十寸時和分,可有換到十寸金?”
一寸光陰換到一寸金,恐怕無幾個人辦得到。
而可以用光陰嚟換金嘅,恐怕亦都只有文明社會嘅打工仔先至有資格。
有嘀人,可能用盡咗一生哀嚎,等待一口乾糧,天降甘露。
到死,未知道有可以用時間嚟換一餐飽飯吃。
到死,未知道有飽肚呢回事。
黃金?嗬嘅都未必有。
第一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嘅解法,應該係一種排比手法,解作“一寸光陰好似一寸金咁寶貴”嘅人,不單只未搞明時間到底有幾寶貴,甚至可以話係不知道咩叫人間疾苦,連揾錢艱難都未搞明。
因此時間令人惋惜。
惋惜嘅,不但只時間本身,
而係過咗去嘅時間入面嘅人事和物。
等過嘅人,一起做嘅事,講過嘅說話,觸摸過嘅觸感。
眨眼孑然一身,人事已非,再也不可似當年一樣,談笑自若。
身體亦不似當年,可以蹦跳20小時,闔眼一陣,第二日又一條好漢。
只見當年一小時搞掂嘅事,可能變成兩小時。
嘆一聲:時間又少咗。
未過去嘅時間一樣令人惋惜,
感嘆佢嘅少,一眼望去有著無限嘅潛力同可能
但係少。
眼前係一個又一個嘅限期。
等,變成很多人無法承受嘅煎熬。
急,變成好多人嘅習慣。
快,係標準嘅期待。
但如此繃緊嘅看待時間,已無法享用時間帶來嘅歡愉。
有時急得嚟,反而變成要等,反而錯過更多。
有時甚至兜多幾轉冤枉路。
會係度唸:“慢慢嚟,比較快”。
但迫到牆頭,又唔記得了。
同時間交涉,係人一生嘅作業。
時間本身,可能就係死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