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的時候,聽過某些大學生告誡:“不要怕犯錯,因為這是最後一個能讓你犯錯誤的地方。”
過去這兩年裡,卻是什麼都錯,錯,錯,錯,錯。
原來自己是很天真的。最初的日子裡,總是犯錯時心情都極度低落。為什麼?這樣也可以錯?糟糕!這次死定了!只有等到自己接手別人的爛攤子時,勉強安慰一下自己:“大家都會犯錯。”
圖可以錯,材料可以錯,文件日期可以錯,處理事情的程序可以錯,然後一次一次又刺激自己的視覺神經,刺激自己的知覺。
目前最不能釋懷的,是最初開始工作的時候,寫的三本使用手冊。被客戶彈回來,說要依據他們的格式來寫。只能怪自己倒霉,那時格式剛轉換,公司方面第一次被通知。而我一直拿著那個已經不知道被甩了幾個版本的格式來寫。還有當時畫的一堆圖,其實裡面的尺寸容忍度全都沒填。那時只有概念,卻欠缺了實際使用上的智慧。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那時跟隨的長輩喜歡在紙上才填寫,結果軟文件方面全部到現在還是錯的。
久了。開始什麼都審核一番。無論什麼圖到手上,什麼文件到手上。就先假設會有錯誤,這裡會有問題,哪裡會有問題。但這樣的操作,耗時間,耗力氣。還有不斷被人催。
老闆的角度總是先假設既然之前的例子成功了,後面的絕對沒問題。但總是忘記了之前又是在錯誤中補補填填追追趕趕匆匆忙忙七手八腳將計就計隨它而去只眼睜只眼閉後面才來打包一切的狀態下混過去的。
有人常說:我都是混著過的。說真的,別當真,混的不容易。
直到現在我還在懷疑,到底許多時候,我眼中那些有問題的東西,之前的人是怎麼辦到的。而你永遠猜不到。
要快,要狠,要準。
前面的還是自己範圍內的事情。自己不犯錯,是一種習慣。但直到現在,還是經常有的。然後就警惕自己,再不行,就想出相應的法子來應付。圖對了,跟住做的人卻又未必做對,有時也是粗心,有時候卻是假聰明不屑一顧,更多時候,卻是因為一個字“趕”。這個遲了出市場就慢了先機的時代,什麼都是趕。但是趕得出來要美,是一種智慧。要知道一樣東西到底需要多久,才不至於太容易出錯,才不會錯誤的預估時間。而錯誤,總是有代價,有時候花更多的時間,有時候花更多的金錢。而更可怕的,是有時候你覺得不太要緊,於是“放他一馬”,殊不知這個“不太要緊”,卻是一顆計時炸彈,又叫做"I Kill You Later"。越慢的計時炸彈,令人越鬱悶。還有些明明在做手腳,卻嘴硬不認的,要你花時間去鑽,直到畫出一個大大的紅圓圈:“這裡錯,你跟我搞定這裡。”
但別天真到以為不催,別人就不會錯。往往不催的時候,他們另外在趕著別人的事情。最後剩下一點點,甚至過了你的時間,才告訴你來不及,最後還是匆匆忙忙亂來一套。送來了。來後氣匆匆的我又叫他們讓人拿回去:“這個不行,退貨。” 但你如果只找到一個錯處,就把東西送回去,那你就看運氣了。往往總是回來後,又發現之前忽略了他們的錯誤。有時更有趣的是,在新的東西裡,原本的錯誤改了,結果新的錯誤出現了。
最矛盾的,有時錯不僅僅是一方,而是雙方,甚至多方糾結出了的問題。而就算對方錯了,也不想把氣氛搞得太僵而說的委婉些。
雖然現在不再氣急敗壞,也不再像個按錯核子彈按鈕的小孩。但還是會被這些浪費了的時間,被搞得只做一遍的事情需要重複又重複的提醒,重複又重複的吩咐--拖得精神累的。有時甚至會拿來笑一番。
有些時候,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明明心裡有個底這東西一定有問題。但當時說不出是什麼問題。又被追趕的亂七八糟,看問題只要不影響大局,也不是無法可救,更不是立即需要,就硬著頭皮給它過了。讓人去研究哪裡出了問題,再回到來,自發性啟動“I Let You Kill Later“給自己買一點時間。然後一腳踏進這個無謂的惡性循環中。這絕對不是什麼好習慣。非被迫得跳河勿用。
說它無謂,是因為浪費的不只是精神和時間,還有材料,還有一來一往的文書工作。
最早期的時候總是打印了一大堆圖,後來錯了修改,或者被要求修改。結果一年內居然累積了兩年要努力用最近才用完的背面紙。現在生氣起來,連Quotation都Email了。不到最後一步非必要,都不列印。
也許,錯誤這種東西,怎麼都會是零的。只是覺得,一個Problemless的專案作為目標,還是不錯的。尤其問題少的專案,做的人也會做得特別愉快和俐落。
而這裡,只是提到那些容易發現的錯誤,而那些被人忽略的錯誤,就像大家對他們的態度一樣,被忽略了。悲觀的想,並不是不能犯錯,只是不要被發現錯罷了。被發現錯,到時脫手了也和自己無關。
但你又是否要淪落成為這些心存僥倖的人呢?
畢竟有些錯誤還是不能犯的。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暫住朋友的房間以及剛畢業後健忘症發作逾期逗留了新加坡數天。到現在仍然心有餘悸。經常會懷疑這些事是不是嚴重的影響了自己的前途。